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是告诉当机大士求生西方的下手用功之法,虽是告诉韦提希夫人,亦就是告诉未来世的一切众生,亦就是告诉你我大家。“欲”就是愿意,发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最初下手的修行方法,应当修三种福。这是总标,标出三种福;下面别明,一桩一桩的说明。三种福是那三种?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一先修世间凡夫之福,就是说,你欲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一生成佛了。既是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办,故今应先修成一个好人,若不先修成一个好人,那就成恶人,恶人造恶业,罪业会起障碍,怎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应先修人间凡夫的福报。修世间凡夫什么福报?第一、孝养父母,第二、奉事师长,因为父母师长对我们有大恩。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没有父亲母亲,根本没有我们这个人;没有父母抚育,纵然生出来了,亦不会长大成人,所以父母的恩最重。第二、奉事师长。师长有教育之恩,没有师长,我们为人的知识、技术、一切做人的本领,统统没有。这统统是师长教给我们的,所以师长对我们有大恩。故应该报父母恩、报师长恩,应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在佛法说,这是末法时代,这时代邪法横行,有谓:对父母用不著孝道,对师长用不著报答他的恩。父母对我有什么恩?父母他们男女要结婚,结了婚应该生小孩,他对我有什么恩要报答他呢?师长教书,他拿了薪水,他为生活来教书,教书是他应尽的义务,他对我有什么恩德?这么一说此世间凡夫分上,最大的恩尚不知报,其他的恩还用说吗!似此世界上既没有恩,便尽是些冤仇,以致小孩子会杀父母,学生会杀老师,社会上你杀我,我杀你,成了家常便饭,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世界还能不乱吗?这叫“邪说流毒”,是故一定要报恩。报恩最重的莫过于父母,其次即是师长,能知道报父母师长恩,其他亲戚朋友,任何人只要对你有好处、有恩惠,都要报答。这样社会上就安定,就和乐,世界自然就太平,这关系世间的治乱很重大。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不修,即为十恶业。十恶业不犯,是为十善业。修十善业是佛法的基础工夫,你们诸位听讲过大乘起信论修真如三昧,真如三昧如何修?修真如三昧,要一念不生,则真如现前,但是以修十善业为基础,因为若不修十善业,则造十恶业,若是天天在造罪造恶业,怎么能够证得真如三昧?此经叫我们修十六种观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若是天天在那里作恶造罪,怎么能观想成功?所以十善业,是修行的基础工夫。不修十善,便造十恶业,无论那一次讲经,都讲到这里,十恶业就是身口意三业造出来的,身恶业有三种:杀、盗、淫;口恶业有四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即心意所造之恶业,亦有三种:贪心、嗔心、愚痴心。此上句慈心不杀,即身业第一种,亦即十恶业的第一种,因为十恶业中杀业最重。故特别提出一句不杀,怎么会不杀呢?要发慈心呀!对上面父母师长要发恭敬心,对下面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为根本,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怎么能杀害他们的生命呢!众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个,若把它唯一无二的生命断了,那它是最痛苦的事,所以造杀生业,是最重的一种恶业。慈心不杀于佛制戒律,第一不许杀人,若是杀了人,便犯杀戒的重罪,不许忏悔。第二不许杀畜生,我们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当然要度畜生,度它还度不赢,怎么可以杀它呢?所以要慈悲心,不可杀生。再进一步身口意三业,都要停止造十恶业,而修十善业。凡夫众生杀害畜生,食畜生肉,本是一种坏习惯;上古时代,尚未发明耕种五谷杂粮,而一切众生,为了维持生命,便大吃小,强吞弱,彼此相杀相食。其中人类众生,他的力量虽然抵不过大的猛兽,但是人的智慧,超过一切畜生,人有两只手,亦超过畜生,所以在一切众生互相残杀中,结果人类得到胜利。人类既得到胜利,便杀一切畜生,养自己的生命。那是上古时代,没有粮食可吃,为养自己生命而杀生食肉;现在已经有米面菜蔬果物,可以养生,便不应该杀生食肉。若还要杀畜生,还认为没有罪过,这就是习惯性。要知道这是一种坏习惯、恶习惯。前天的报纸上刊登一则新闻:有一个人,积蓄好多年,才积到十万元存在银行里,前天他到银行里将那十万元提出,想存到另外一个银行,他将钞票提出用帆布袋装好,放在摩托车的后座,乘车而往,岂料钞票在中途失落,他到达目的地时,一看钞票丢掉了,即回头一路上寻找,遍找不著,痛感多年积蓄的财产,全部遗失,万分苦恼,抱著满怀怆痛的心情回家;可是他到家一看,他那遗失了的钱袋,被他家里蓄养的小黑狗在路上给他衔回来了,这可高兴的不得了。那只狗是只小土狗,他本是买来养肥准备杀来吃的,这么一来,他为了报答那小狗的恩,发愿再不杀它了,而且发愿以后永远不食狗肉,不杀狗了。此人因为未闻佛法,故只是发愿从此以后永不杀狗不食狗肉。若是学了佛法,慈悲心扩大,由此类推,一切众生都有灵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统统不应该杀。刚才说:六道简化成五道,就是把阿修罗道记开了。人有人修罗,人道的修罗,就是杀生之人。我们现在闻了佛法,发愿生到西方,欲想成佛。既欲想成佛,就当戒杀,阿修罗型的人,决定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这就是说,十恶业中以杀业最重,先叫你发慈心不杀。再进一步修十善业,就是十种恶业统统不做,变成十种善业,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工夫。这第一个福报,就是世间福报,同于凡夫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种福业,同于二乘--声闻、缘觉乘。这二乘人的福,是出世间的福。怎么修?第一受持三皈;三皈者,皈依佛、法、僧也,皈依佛法僧能得大福报,所以第一必须受三皈,受了还要能持,故云受持三皈。在座听众,不但出家者已受三皈,在家居士亦都受过三皈,三皈依是初入佛门的第一步工夫,它是佛教的总纲,在家居士应当受三皈,出家还是要受持三皈,因为三皈,通彻全体佛教,它通于小乘,亦通于大乘。在十六观经的这段经文,把它记在小乘上,这个三皈,就是小乘三皈,实际三皈依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现在依著十六观经文来消文,把它算作是小乘的福报,小乘的三皈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中,包括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男居士、女居士。)的戒法。在家二众戒,就是先受三皈依,然后进受五戒和八戒。出家二众戒,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八十四条。具足者各按本位具足圆满受持也。刚才说三皈依通于大小乘,受戒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戒法,大乘有大乘的戒法。大乘戒法就是菩萨戒,四众弟子都应该受,出家人受出家菩萨戒,在家人受在家菩萨戒。但是这十六观经的经文,却没讲到菩萨戒,只讲到比丘、比丘尼戒,就叫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句话是专对著出家二众说。出家二众,受过具足戒,就究竟圆满了。但是出家人有出家者的威仪,威者很庄严的意思,叫做威严,即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之威,是庄重之意,不作威猛讲。仪者仪则,规则也。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行住坐卧,都有一种威仪,统名四大威仪,详细分析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当统统受持,不得毁犯。为什么单指出家人讲?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不但为人作师父,还要为天道众生作师父,行住坐卧,不庄重怎么行呢?所以出家人不可犯威仪。这持戒和守威仪,都是求福的。佛菩萨像,都是给我们做模范的,我们学佛,要学佛的威仪,此地供的佛像,有坐的、站的、卧的。你看佛怎么站你就怎么站,佛怎么坐你就怎么坐,佛怎么卧你就怎么卧,这就不犯威仪了。过去佛法兴隆的时候,要想学佛法,先讲戒,若是居士便先为讲三皈依,(三皈依就是三皈戒),再为说五戒,再为说八戒,讲过了,你能受持三皈五戒,然后为说其他经论道理。出家人更严格,它有时间的限制,初出家先学戒,一定要学满五年的时间。学满了五年,还得经过考试,考试对于戒学的开遮持犯是否明白,考得到及格了,然后许学经论,若是考的不及格,还得再留级学戒,这都是佛法兴隆时代之情形。现在到了佛法衰落时代,出了家尚无处可学戒,何况居士,所以大家能够受个三皈依,亦就算种了善根。有的人糊里糊涂受了个三皈依,并不了解三皈依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现在有的人,不但佛理不明,连佛与神都分不清,这都是到了末法时代,佛法衰落的现象。学佛学佛者,学佛之学识也,怎样学佛的学识?佛的学识就是三种无漏学。即戒学、定学、慧学是也。应先学戒学,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没有人讲戒学,纵然想学,亦没有地方可学。当知戒学是定慧二学的基础,未能先学戒学,要想学定学慧,结果皆因没有基础之故,想得禅定得不到,想得般若智慧亦得不到。为什么呢?譬喻建造三重楼房,当先造第一重,若不先造第一重,而妄想造第二第三重楼。那成了空中楼阁,怎么会造得起来!戒学非常的重要,释迦世尊垂般涅槃之时,阿难尊者问道: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由此可知戒律非常之重要。我们现在不学戒,亦就不懂得持戒,不懂得持戒,又不明戒学,便以自己的妄想心为师了,这叫“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妄想心做师父,以为自己就在开口乱道,看见别人持戒,就会说些歪曲的论调:“那个是著相学小乘,我们学大乘法的不要著那相。”他说的很高很大,他是学大乘法的。须知,这都叫以妄想心作师父,开口乱道。怎么知道那人是以妄想心作师父,开口乱道呢?那人根本没有看过大乘戒,没有学过大乘戒。刚才说小乘有小乘戒,大乘有大乘戒,大乘戒即菩萨戒,而菩萨戒比小乘戒更难持。我们现在不是专门讲戒,我只略举一二条,让大家比较比较就知道了。小乘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八十四条。我们都是大乘弟子,我们知道吃素是重要的一条戒,你若研究戒律就知道,小乘戒没有吃素这一条,比丘二百五十戒没有吃素这一条,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戒亦没有。那么我们中国佛弟子为什么吃素?梵网经菩萨戒本有这么一个专条,“一切众生肉不得吃”,若吃了众生肉,便犯菩萨戒。由此可知菩萨戒难持。泰国是原始佛教国家,他们那里的出家人不吃素,因为他们是小乘比丘,那个国家的佛教没有菩萨戒。他们受的小乘戒,小乘戒没有禁食肉戒,是故他们食肉不犯戒;可是我们中国的出家人,受了比丘戒要加受菩萨戒,居士们受了五戒(小乘戒)亦可加受菩萨戒,中国的佛门弟子都吃素,是因为大乘佛法要吃素。还有一条戒,大家都知道的,葱、韭、蒜和兴渠号为五辛,概不能吃,小乘戒中比丘、比丘尼戒本没有这一条,而中国的佛弟子都不吃葱、韭、蒜,是为什么?是梵网经菩萨戒本规定的“一切五辛不得吃”,因此可知说什么我是大乘,我不要著相,这种人根本不懂大乘法,没有看过大乘戒。这是劝请诸位,要注重戒律,现在不是专门讲戒,是讲十六观经,经中这一条是叫我们修福的,犯戒就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而这第三种福业是专讲小乘戒律,不讲大乘戒律。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同于大乘菩萨修的福。我们要学大乘菩萨,第一要先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语为觉有情,即发上求佛(觉)道,下化众生(有情)之心,为发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错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当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信因果,这是现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三世者为深信因果,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知因果通三世,而只顾现世于因果的话,见行善之人,以因果说应当享福,他却生活艰苦;有的造恶之人,理当受苦,他却生活优裕。因此对因果便生怀疑,不敢相信。今示以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艰苦,是他前世没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个造恶者生活优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恶人享福,是他前世修来的,但他今生作恶,来世决定没有好结果,不但当个贫穷人当不到,还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那善人生活艰苦,还能行善,来生一定有好结果,因为他虽是贫穷人,还能行善事,来生一定有好的结果,不但生人,还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这就是今生作的什么因,来生得的什么果。讲深信因果之“深”义,以能相信因果通三世,可算是深了。但是这在凡夫位上,可谓深信因果,若较诸二乘因果,则凡夫位的三世因果是世间因果,为浅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超出三界,了脱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这个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这里讲到第三种福业,发菩提心以后的因果,是大乘的因果。和二乘因果比较起来,那是浅信,一定要相信大乘因果,才得名为深信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作菩萨,果位能以成佛。作菩萨修的什么因?六度万行是也。修六度法门,开为万种行门,这就是成佛之因,将来必定得成佛之果,能相信此等因果,才可谓深信因果。大乘又分权教大乘和实教大乘。权教大乘是权巧方便,为二乘人令回小向大,说的权巧方便大乘法,他们修的六度法,是依事相修的;而实教大乘是真实的大乘,他修六度是按理性修的。所以相信修六度之因,可以成佛,若是著了事相,非深信因果,要相信修六度,而依著六度的理性起修,亦即依自己本具之佛性起修,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真能证得到成佛之果,要相信这个道理,才是深信因果。楞严经里佛和阿难尊者,辩论成佛之真因,不厌其繁,为什么要那样辩?因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若是差了,绝对得不到正果。修行是因,而权教大乘人修的大乘之因,是权巧方便法,不是真实的大乘之因,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既然不真,欲想得到真实之果,必定“迂曲”--绕的弯子,得不到真实之果。譬喻“蒸沙作饭”,饭的真因是米而非沙,蒸沙欲想作成饭,蒸到尽未来际,还是沙子,不会成饭,因为沙子不是饭的真因。这第三种福是大乘福,先发
菩提心,次要信因果,而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的工夫,自利利他,发了菩提心,信了因果,那只是个信心,要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了解呢?学佛法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属“信”;还得了解甚深的佛理,要求解。求解从那里求?“读诵大乘”。对本曰读,背本曰诵。先对著大乘经典读,读熟了再背诵。有人说:大乘不是不著相吗,为什么还要读诵经典?须知大乘不著相,是用功用到不著相的时候,才能够不著相。大乘不著相,尤其是不著文字相,今者“读诵大乘”,拼命的读,拼命的背,若认为是著文字相,那是不懂佛法不著文字相的道理。佛法说不著文字相,是即文字而离文字,不是根本不读大乘经为不著相,为离文字相,这样就和那些不学佛法者一般愚痴,怎能叫做大乘的不著相,应叫做愚痴。所谓不著相者,是即文字而离文字,先当努力读,读熟了再背诵,足踏实地的用工夫。读时和诵时,随文作观,要了解它的道理,先是依文解义的了解,再进一步大开圆解,将经中圆满的道理,统统解悟出来,到那时候,才能说不著相,因为他已经开悟了,这叫做即文字而离文字;若是最初下手,经还没有看,就要不著相,那是十足的愚痴。“读诵大乘”是自利的行门,大乘经要利他,以下“劝进行者”这一句,是利他的行门。劝是劝导、劝诱。众生不信大乘法,我要劝他信,这叫劝导;劝导他不听,必须用方便引诱他信,就叫劝诱。进者将众生接引到佛门里来,叫做引进,再进一步,劝他努力修行,叫做精进。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此指新学的菩萨。先进的老菩萨,对未信大乘佛法的众生,劝导他信仰大乘,既信之后,再劝勉他努力修行,这就叫做“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如上所说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三事,统名净业。今释净业一词,先释业,后释净。大乘起信论云:业者动义、因义。一动就是业,一动就是因。造业者造即动作义,既造了业即是因。 释净业义:欲
界业有二种,善业和恶业。色界、无色界的业,叫不动业。三界内的凡夫有此三种业。欲界中有六道,又分为三善道、三恶道,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合称六道。上二界是修四禅八定生上去的,所谓四禅八定者,八定之中包含四禅,非谓四禅之外别有八定也,即色界修四禅定,无色界修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因生到色界、无色界,都是修的定业,故名不动业(定即不动)也。三界之内的三种业:善业、恶业、不动业,我们先学不要造恶业,停止造十恶业,修学十善业;但是应知道,修行十善生天道,而这修十善业,只是修大乘法的基本工夫,非求生天道也。世尊不叫我们生天道受天福,因为天福享尽,还要堕落。故知此处说修十善业,非是叫我们生天道,而是准备修大乘法的。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若是天天造十恶,还修什么菩萨道!上二界的不动业,是他们现今在定中为不动,定力散时,还要轮回下界,非永久不动也。到此以“净业”校量之,欲界的恶业固非净业,而欲界的善业亦非真正的净业,它若与恶业比较起来,则可谓净业。但此净业非真正永久之净业,因它不脱出轮回,人天福报尽时,还堕三恶道。上二界的不动业亦不脱轮回,所以三界以内的业,只能叫做善业,不能叫做净业。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出世法,了生死出轮回,证声闻缘觉果,它这个业清净了。然而他们的净业,若是比对三界的凡夫言,二乘业是净业,若比对大乘业,则二乘业还不是清净业。因二乘人虽能超出三界不受轮回,但是他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他证得偏空涅槃,自以为所作皆办,不发菩提心度众生;他起了涅槃的法执,执著涅槃之相。又因度众生要在生死道上,他害怕生死之苦,才超出三界的,所以他著了生死之相。著了生死之相,故不肯到生死道中度众生;著了涅槃之相,故舍不得丢掉涅槃。结果,被法执所染污。他的业对凡夫业而言,名为净业;但被法执所染污,其净业又不得名为净业了。大乘菩萨有权教大乘和实教大乘,权教大乘之业,较诸二乘叫做净业。因他能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上求佛道,著上求佛道之相,下化众生又著下化众生之相,因他按事相而修六度之故,所以权教大乘之业,对二乘言名为净业,若较诸实教大乘,又不得名净业了。实教大乘修六度行,上求下化与权教同,但实教大乘菩萨是依法(佛)性起修,不著事相,上求佛道不著佛道之相,下化众生不著下化众生之相,这才叫真实大乘。真实大乘,上求佛道,无佛道可成;下化众生,无众生可度,这种业才叫净业。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这即是叫人度众生不要著度众生相。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求佛道是求法身如来,若是著佛相法相,即不能证得法身如来,因为行了邪道,已染污了。所以终日求佛道,若是著了佛相,著了法相,即非成佛的正因,而成了邪道。这是大乘最高的哲理:必须每日求佛道、无佛道可成,每日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每日求佛道、修成佛道之业,每日度众生、行度众生之业,这个业没有著相,这才叫清净业。“如此三事,名为净业。”经文说这三件事,都是净业,如何融会贯通?刚才我说:凡夫福业 --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不是净业,是凡夫有漏之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亦不是净业,乃是小乘之业。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业,但这大乘业须是真实大乘,权教大乘业还不净。那末,由此看来,只有第三种福才是清净业。还得了解明白,不要落到权教大乘上。怎么这个经文上“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这就知道这三种福,叫我们要完全修的,因为十六观经是大乘理,修这三种福是作十六观想的初步工夫。要想修十六妙观,先修这三种福。虽然三种福统统修,其目的却在第三种大乘福。此大乘福含摄有前面二种的凡夫福和二乘福。但是前面第一种凡夫福,不含第二第三福。第二福含有第一种,而不含第三种大乘福,这叫“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兼前前。”所以这个地方叫我们统统修。实教大乘菩萨修六度万行,尚且不著相,何况他修凡夫十善及二乘戒法,怎么会著相。所以一清净一切清净,统统变成清净业了。 以上将修三种福的文消通了,今再把它的玄义加以解释。为什么佛叫我们求生西方,先修此三福?福与罪是相对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转凡成佛,把凡夫转变为佛,把凡夫转变成圣人,若天天造罪,怎能生到西方去?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则生障碍,不造罪没有障碍,天天修福,则福报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净业,要修福,还不要著相,理论愈读愈高,愈读愈深,但是下手必须从事相上下手。学佛本为求智慧,而佛号称两足尊,即福慧两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圆满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三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萨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虽分多种,功能则统归一致,防非止恶。我们众生不知何者为非,何者为恶,佛有大智慧,他为我们抉择出来,何者不应作,作了就是非,何者不应做,做了就是恶,若是为非作恶,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净,不为非作恶,处处防非止恶,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上说行布施持戒以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养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还须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尽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来的福,不要滥用。这等于银行存款,是从前赚得来的钱,现在不要随便乱用。舍福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费,名为舍福。惜福者爱惜福报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俭德。务须明白,俭是节俭,俭非悭吝,节俭在佛教谓之惜福,是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节俭下来的钱财,拿去布施救济贫民,并不是悭吝不舍,这道理须了解清楚。现在明佛理的人少了,大家都崇拜新学说,而现在的新学说,要提高生活,提高生活享受,就是要大家舒服舒服,“人生行乐耳,何必自找苦吃”对这一学说,大家都很容易学,因为这种学说,正合凡夫性,凡夫都有贪心,好好的享受享受,正合凡夫之心,故此学说,大家都乐于接受。这种新学说,还有他的新理论支持著,他说:过去佛教讲惜福的俭德,那是旧道德,现在讲提高生活享受,乃是新道德,并不违背道德。此话怎说?因为现在生产过剩,若是大家都节俭惜福,那工厂的货物销不出去,都要关门,工厂关了门,工人没有饭吃,你说你是在惜福,结果是在造罪。若是提高生活享受,工厂可赚钱,工人不失业,这等于救济工人,此乃是一种新道德。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实际其中含有不道德的事,所谓提高生活享受,应打打算盘,量入为出。若不打算盘,光图生活享受,没有钱怎办?没有钱只好去偷去抢,这样岂不是造罪业!是故此等新学说,其中实含有罪过。 此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为当机者,等于阿弥陀经的舍利弗尊者,金刚经的须菩提尊者。韦提希夫人既是此经的当机者,佛讲给她听,亦就是讲给我们大家听。“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在此特别加重解释,就是劝我们相信,要修这三种福。这三种福,已经接著说过名为净业,这个净业,是三世诸佛都要修的正因,过去诸佛已经涅槃,亦是修这三种福的;现在十方诸佛,亦得修此三种福;未来诸佛,我们已发菩提心,我们就是未来诸佛之一份子,未来的诸佛还没有来,还没有成佛,他们怎么成佛的呢?亦得修此三种福。因为这是个清净业,是成佛的正因。前天讲过,成佛是正果,必须修成佛的正因。若是因不正,则果亦不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佛讲给韦提希,叫她知道,就是叫她坚固她的信心,一定要修这三种福。下面十六种观想,随各人的根机,能够齐修十六种观想,是修净土法门的上根利智者,若不修此十六观想念佛,而依著阿弥陀经修持名念佛,亦得修福。福报关系很重要,关乎自利,关乎利他。若是福报不够,福太薄,乃是前生的关系,前生没有修好。佛教不是定命论,定命论者说你该穷,该穷就得受穷。佛教不是定命论,佛教是因缘论,我今生福薄,是前生没有培福,即前生对布施持戒都太差,但可以今生培的,我懂得佛说布施持戒是修福的,我可以今生加紧努力的修,今生还来得及,此名因缘论。若是不注意福报,而听经修行这都是求智慧非修福。没有福报,要修行修不来,魔障太多,第一个是病魔,不修行用功没有病,一欲修行用功,这个病那个病全来了。因为福报薄没有钱,害了病没有医药费,如此怎么去修行呢?此名病魔。福报不够,欲修行不能修,因为福报不够,生活就艰难困苦;因为生活不充裕,就得去谋生活,从早忙到晚,忙得不够吃饭,这种为谋生而辛劳做事,做得精疲力尽,不能修行,就叫事务魔。病魔、事务魔,统属烦恼魔。烦恼者纷烦恼乱,使你身不安,心不安,怎么能修行呢?这是贫穷的佛弟子,前生没有修到福,今生薄福贫穷,只有今生急起努力修福。怎么修?第一、精进持戒,持戒是正对罪业而说,持戒防非止恶,不为非作恶,就不造罪,不造罪回转来就是做善事,那就是培了福。第二、读诵大乘经典,发愿每天读诵金刚经、阿弥陀经和遗教经等大乘经典,那就培了大福报。其他如拜佛、念佛等都是培大福报的,这几种事,都不须要花钱,而能培大福报,当勉力行之。至于布施度,分财布施和法布施,贫穷的佛弟子,不能行财布施可以行法布施,将自己听得来的佛法,转行说给他人听,这是不要花钱的法布施。再说薄福的人,是不是可以行财布施呢?一样可以做,只看你发心不发心。贫穷的佛弟子,财力不够,只要你发心,能在你的生活费里节俭下来一元,诚心布施求福,比那个有钱人布施一千元的功德还大,培福培得还更多。这是说,福薄之人,要想自己修行用功,处处都生障碍,要想利益众生,所求不能满愿。利益众生按世间法的利益,例如到了冬令救济,知道有人生活困苦,我想买点米送他,没有钱!想买几件寒衣送他,又没有钱。你不发心救济众生罢,若是发心欲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满愿,为什么?福报薄,没有钱。福薄之人,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满愿,为什么?福报薄,没有钱。福薄之人,想按世间法利益众生不能行,但按出世间法可以行,例如修造佛殿,佛殿是供养三宝之处,人家有钱,十万八万捐献得出,我贫穷人十元八元都拿不出。欲想供养三宝,供养不了。这是贫穷弟子,想按佛法作功德,又不能满愿。那么,怎么办呢?只要你发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造佛殿,他人出大钱,而我出多出不起,我随喜功德,能出十元就出十元,能出五元就出五元,但是要发虔诚心。修造大殿,搬砖搬瓦,需要人力,我发心搬点砖搬点瓦,这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人发心请法师讲经,讲经要印经书,我太多的钱出不起,十元八元总可以;十元八元亦出不起,印出来的经书,我可以出力去搬运和做些分发的工作。人家在讲堂里讲经,我来给你打扫讲堂,安排桌椅,这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是培福的。但这必须发心我是来培福的。由此看来,虽然没有钱,一样可以培福,只要你发心。有钱的佛弟子,培福容易,但是要知道培福的道理,才肯培。若是有钱没有学到佛法,那就没有福报还比较好点,少造些恶业。他有福报是前生培来的,今生没有闻到佛法,他不能以福培福,而是以福造罪。前面说:生逢这个时代,要提高生活享受。没有钱的人,尽打妄想。提高不起来。有钱的人,提高生活享受,非常容易,马上就能满愿。报纸上登载:在台湾吃一桌酒,花新台币伍万元,这算不算浪费?这是提高生活,提高享受,这岂不是把钱糟蹋了吗!糟蹋钱财就是舍福,那个钱是前生培福得来的,不学佛法不懂这个道理。今生乱用钱把前生修来的福舍掉了,又在那里造罪业。想想看,那五万多元的一桌筵席,吃的什么东西呢?完全是拿众生的生命肉体,给自己饱口腹之欲。这种情形,宁可没有钱,有了钱不知道以福培福,而在以福造罪。不学佛法的有钱人,造些非常残忍的杀业,今举清蒸螃蟹为例,那些有钱人,大鱼大肉吃腻了,要吃螃蟹,将蟹置盘中去蒸,蟹就在盘中受热想逃命,发出走动挣扎的痛苦声音,我们听了心痛,但是他们的心灵,为食欲所使已麻木了,无动于衷。其次,有钱人,要喝蟹髓汤,取几十个活蟹之髓,作成一碗羹汤,这种不顾众生痛苦死活,只图自己食喝痛快的行为,岂不是拿钱造杀业、造罪过。香港南洋一带,欢宴贵宾之筵席,必定要上一个烤猪,这是名菜,为了挣面子,不能缺少。这个菜听说是用一只小猪活活烤死的,真是惨的不得了,但是拿上桌来,不是为填饱腹,而是为摆架子,表示有钱,吃得起名贵菜肴,才做这个烤猪的。有人问道:究竟有没有地狱?我们是佛弟子,绝对相信有地狱。地藏经上有明文,婆罗门女问阴府的无毒鬼王:听说铁围山间有地狱,是事实否?无毒答道:实有地狱。有的人还在半信半疑,究竟有没有,谁看见了?当知一定有地狱的,若是没有地狱,那些将钱造罪过、造杀业的人,法律制裁不到他,他为了自己口腹之欲,惨杀那些螃蟹、小猪乃至其他的畜生,受无穷尽的痛苦,道德他不管,法律制不了他,这种人应当把他安置在那里呢?非得有个地狱不行。有钱的人,有大福报,福报是前生带得来的,若能以福培福,则福报愈来愈大,刚才说过:有钱的人,若是学了佛法,欲想自己修行,生活不打你的闲岔,因为你有的是生活费。其次,烦恼减少,因为家庭富裕,不随心的事很少。事务亦不打闲岔,自利方面很好用功。欲想利他亦很容易,利他需要有福报有钱财,你已有福报有钱财,想欲利他,要造佛堂寺院,就造佛堂造寺院。我时常对我们志莲精舍曹居士夫妇的这个讲堂,非常赞叹,不是一直赞叹他,是叫大家学样子,你有了钱,亦可以再去造个讲堂,比这个志莲精舍更大一点都可以。有了钱能用之以供养三宝,利益众生,这叫以福培福,福报愈来愈大。这就是听到十六观经说要修三福,你若是自利利他,福报愈培愈大,结果得到的果报是成佛。三世诸佛都要从培福作起,才能够成佛。即是说,若没有福报,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能修行用功?自己生活不具足,怎能够上供三宝,下利众生?所以说一定要有福。前生培的有多少,我们自己不知道;今生栽培,自己可以作得主。望大家努力修福,要修清净福(净福又叫净业),才能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