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利人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
——《华严经》——
一、利己与利人
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即:1、利人不利己,2、利己不利人, 3、人己都不利,4、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可说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这在一般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著想。先利人,再利己,佛陀的本生——一切施王,可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与宋朝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阿弥陀佛在菩萨位时,所发四十八大愿,愿愿为饶益一切众生;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近代慈航法师说:“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都是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的菩萨精神。
二、回向的意义
回向,是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以拔除众生的苦恼,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讨巧的修行法门,回问的原理就好像手持蜡烛炬引燃其他的蜡烛,原来蜡烛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减弱,反而由于点亮其他的蜡烛而使室内更加明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过发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回向的功德犹如聚宝盆,不但能使功德不会流失,反而会转大。 诸经论有关回向的说法甚多,如《华严经疏》列举有十种回向: 一、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饶益一切众生。 二、回少向多:以芥子般少许的功德,发广大欢喜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普获利益。 三、回小向大:将自觉的小乘之心,回向趣于大乘的自利利人。 四、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成就一切菩提佛果,令一切众生同证菩提佛果。 五、回劣向胜:菩萨能够喜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并且使他回问殊胜的无上菩提。 六、回此向证;一切善根回向永离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净的彼岸。 七、回事向理:将所修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八、回差别行向圆融行:从千差万别的现象界,回向圆融无碍的平等法性。 九、回世间向出世:所有世间善法都能随顺回向出世间法,心常回向出世之道,成熟教化一切众生。 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从宇宙万有如如不动的理法界,回向本体与现象“相即相人”的理事无百法界。
三、回向的实践
回向是一种“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无私无我的广大心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实践回问的修行,譬如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唱诵回向文: 一、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众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法华经·化城喻品》、 四、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观经玄义》、 五、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时何地,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时时都能与上述等回向文的善行相应,并且将这些回向于一切众生,当下就是佛果,当下就是净土。
四、回向的功德
实践回向法门,能使行者深刻了解因缘法,而将一切成就归于大众,不敢独享;回向,能使行者去除我执我贪,明白诸法法性本来平等,实无功德可得,心常清净,远离诸毒。所以修持回向,不但自身的功德不会减少,并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可谓自他两利,怨亲平等。
版权所有:书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