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网

印光大师:不见言见大妄语(文白对照)

发布时间:2019-09-09 09:07:41作者:书经网

不见言见大妄语

\

译文

收到你写来的书信,知道你过去世中善根很深,现在修行纯一专精,所以有种种殊胜的境界相显现。然而今天的人多半是好要面子,平白无故说见到胜境。只要有一分半分,就说有百千万分,比如某居士录这本书,其中所说的境界其实都是虚构出来的,并非至诚心感通而显现的。你固然没有打妄语的毛病,唯恐你或者也有这样的习气,那么这个罪过就不小了。佛把妄语排在根本五戒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这个弊病。如果是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就是属于妄语的性质。如果是平白无故虚妄地说见到殊胜的境界,是犯了大妄语的重戒,未得到说得到,未证得说证得。这个罪过超过杀、盗、淫、妄百千万倍。这种人如果不极力忏悔,身坏命终的时候,就会堕入阿鼻地狱,因为这种行径可以破坏、扰乱佛法,误导众生的原故。你说话千万要慎重,所见到的境界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过了也罪过,少说也是罪过。为什么呢?因为给你分析、判断境界的善知识还未能证得他心通和天眼通,只能够以你所说的做判断。这些修行中所有的境界,向善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就没有罪过,如果不是为了求证明,只要想自我炫耀,也有罪过。如果向所见到的人随便说就有罪过,除非求善知识证明之外,都不可以说。说了之后便永远不能再得到这样的胜境界了。这是修行人第一大关碍,所以天台宗常常以此告诫修行人。因此近来修行的人,往往着魔,都是因为用浮躁虚妄的心,想要见到殊胜的境界。

不要说他所见的是魔境,就是他见到的真是佛境,如果一有贪爱欢喜的心,那么就只能受害而不能受益了。况且这个境界未必是胜境界呢?如果这个人有涵养,没有浮躁虚妄的心,没有贪爱执著的心,见到种种境界,就如同未见到一样,既不欢喜贪爱,又不恐怖惊疑。不要说胜境界显现有益处,就是魔境界显现也有益。为什么呢?因为不被魔境所转动,就能够使修学有所进步的原故。

魔境界和佛境界的分别,就在于和经典中的标准符合与不符合上来区分,果然是圣境,让人一见心地当时就感觉清净,完全没有浮躁、虚妄、贪爱的心。如果见到的是魔境,就会感觉心不清静,就会产生贪爱浮躁之心。还有佛光虽然明亮,而不会使人觉得刺激眼睛,如果光很刺眼,不柔和,就不是真的佛光。佛显现用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道理来检验,就会愈明显。魔显现也用这个道理来勘验,那么它就会消隐,这是就勘验真伪的大火炉啊。

原文

接手书, 知宿根甚深, 现行颇纯, 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 凭空造楼阁, 有一分半分, 便说有百千万分, 如某居士录, 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 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 诚恐或有此习气, 则其过不小。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 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 不见言见, 乃妄语之流类, 若凭空造楼阁, 妄说胜境界, 即犯大妄语戒, 乃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 一气不来, 即堕阿鼻地狱, 以其能坏乱佛法, 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 所见之境有一分, 不可说一分一, 亦不可说九厘九, 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 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 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 向知识说, 为证明邪正是非, 则无过, 若不为证明, 唯欲自炫, 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 除求知识证明外, 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 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 多多著魔, 皆由以躁妄心, 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胜境, 一生贪著欢喜等心, 则便受损不受益矣, 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 无躁妄心, 无贪著心, 见诸境界, 直同未见, 既不生欢喜贪著, 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 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 以不被魔转, 即能上进故。

\

魔境胜境之分别, 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 令人一见, 心地直下清净, 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 则见之心便不清净, 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 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 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之理勘, 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 则便隐, 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文钞》之《复何慧昭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念诵

  • 心经解释

版权所有:书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