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佛的人若欲在修行的道路上远离种种障碍,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大成就,一定不能忽视忏悔这一殊胜法门。本文正是想从;学佛与忏悔这方面谈点个人的体会,管窥之见,是否有当,尚希同道指正。
一、忏悔的意义
一切有情,无始劫来,由无明故,内执有我,外执有法,起惑造业,由业招果,生生死死,长堕轮回,不得出离。若欲出离,必须依法修行,忏悔业障,破我法执着,方可解脱。若不忏悔业障,破除我法执着,则终不能出世解脱。
据《佛典》记载:唐朝有悟达国师(法名知玄),因有夙业,遂于左膝生一恶疮,溃烂流脓,长久不愈,俗称;人面疮:后来悟达国师因得神僧迦若迦尊者的指点,嘱以;三昧水浇洗,恶疮才愈。但是在浇洗中这疮忽然说起话来:;西汉景帝时你为袁盎,我为晁错,我被你谋害而死,所恨累世以来,尚未雪我杀身之仇,只因你十世为高僧,严持戒律,勤修定慧,使我无穴可寻,等到这一世,你竟受宠忘忧,享受过奢,名利心起,有损至德,失却庄严,我才得到报冤的方便,令你疮生人面,痛苦难堪,才觉甘心。从这段故事可以说明:人们一旦种下了恶业,不论时间多久,只要一遇外缘的引发,因缘结合,都会受报的。《大宝积经》云: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佛经常云: ;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不作不受。又云: ;未作不得,作已不失。但是一般众生无始劫来,颠倒沉迷,执我执法,哪有不造世间恶业呢?既造恶业,则必感恶果。又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在往劫之中曾是一位捕鱼的人,由于杀害水族动物太多,致使在成道证阿罗汉这一生,而被裸体外道活活打死。因为水族动物在六道轮回中转为人身,成为裸体外道,目犍连虽已证得了无学果位的阿罗汉,但由于往昔的恶业存在,以致因缘聚会,还要受报。所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定会报。
从以上两则例证可以看出:悟达国师自从冤死晁错之后十世为高僧,后来竟一念贪心起,引发夙业现前而受苦果。就是圣者目犍连虽然烦恼断尽,神通具足,功行圆满,一旦夙业现前,还得受报。何况初学佛者,慧根浅薄,业障深重,我法执着根深蒂固、若不认真忏悔,消除罪业,怎能圆满功德,而证圣果呢?凡学佛者,在止恶修善、舍染趋净的道路上,切不可忽略或者轻视忏悔这一殊胜法门。
再举一则故事,以便进一步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据《因果录》记载:梁武帝过去生中曾为樵夫,一次雨天上山采樵,入古庙躲雨,见屋漏水滴在佛像的头部身部,心生爱护,用雨具盖蔽佛像头身,雨停出庙,入深山处,见一洞,中有猴啼,用石堵塞洞口,结果猴不得出,饿死洞中。因为樵夫在这一天中做了一件大善大恶的事,便在来生做了梁朝的皇帝,后来又为侯景所困,饿死台城。这就是善恶昭彰,因果不爽的业果实例。所以《旃檀越国王经》云: ;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未有为善不得福,行恶不得殃者。
二、忏悔的方法
忏悔即是涤过去之罪业,植当来之种智。《金光明经》云: ;千百年来所作极重罪业,若人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怎样至心忏悔呢?忏悔者首应了达罪性本空,而行实相忏悔。《观普贤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谓;端坐念实相,即是指忏悔业障的人,应该虔诚恭敬发自内心地在佛菩萨像前端身静坐,至心恳切地认真忏悔:1.要了达;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2.要反复观想烦恼及业皆是有为法,法性本空,一切如幻,其中无有实在的我在造罪,也无实在的罪被我造,我及罪业,皆是缘生,无有实体,《中论》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认真参悟罪性本空,无有实罪,以破我法执着,使心清净,这种忏悔,名为实相忏悔。七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性空无所住。这正好说明我法本空,罪福如幻,一切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如影如电,如露如焰,生生灭灭,刹那无常,哪有实在的罪业可得呢?《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过去世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更说明不论是何等恶业,皆无实体,如梦如幻,无有踪迹:如果忏悔者真能按照上面所引数则圣言的教导来忏悔业障,不但能彻底忏悔前业,而且还能生起般若智慧,破除我法执着,证得法性真如,而超然解脱。所以经言:;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证道歌》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亦是这个道理。3.还要深知《坛经》所说: ;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学佛人不但要把无始劫来所作的种种众罪彻底忏除,而且还要不造新的恶业,应该本着佛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导来认真止恶修善,舍染趋净。如果学人只知忏除前愆,而不知悔其后过,一面忏悔,一面又作新的恶业,这种忏罪也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决不能根除罪愆的。
然复当知,虽然业果如幻,我法本空,但并非顽空断灭,人们种如幻的善业恶业,还要感如幻的善果恶果。《维摩诘经》云:;诸法不有亦不无,一切皆待因缘立,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就说明我法虽空,但业果不失。这也正是佛教所讲的两大定律:无我律和因果律。但是一般人只知忏除以前的夙业,而不知速断当前的罪行,预防未来的过愆,则从前所有的过失必不能彻底忏除,而造作恶业的念头亦未根治,一旦遇到外界的恶缘,后来的过失则又不断的生起,真所谓: ;铲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像这样罪愆还没有全灭,后过复又生起,如是只重形式的忏悔,没有认真洗心革面,怎么能说是真正的忏悔呢?现在有很多道场经常举行各种礼忏,甚至有些信众到处参加礼忏,但是真能忏除罪愆的又有几人!因此,真正的忏悔者,应从内心忏起,达罪性空,破我法执,痛改前非,永不再作,这样的忏悔才能消除恶因,终止恶果。
三、忏悔的硕果
既然通达罪性本空,我法如幻,这种观空遣相的行忏,烦恼不断而自断,罪业不除而自除。 《心经》云:;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学佛人只要有般若智慧,能够照见内之身心性空,外之器界如幻,心不住内,亦不住外,也不住中间,无住而住,当下便能远离惊恐怖畏的颠倒梦想,证得寂灭无为的究竟涅槃,而超然解脱。
据《佛典》记载:东土禅宗三祖僧璨,未闻佛法以前曾患夙疾,诸药不效,后见二祖慧可,而问之曰:;弟子身缠夙疾,请和尚替我忏罪。二祖曰: ;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良久曰: ;觅罪了不可得。二祖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僧璨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知自心然。后来僧璨夙疾竟不药而愈,不久便亲受二祖衣钵,为东土三代祖师。
从这则公案也可说明:僧璨深达罪性本空,业果不实,不但身疾随愈,而且悟得佛法大意,后来便成为中国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祖师。
再如《佛典》记载:佛陀在世时,一天有二比丘在山中坐禅,到了中午,另一比丘下山化缘,只留一人。这时山中有一打柴的樵女,见洞中有一年轻比丘在此静坐,于是邪欲之心顿起,比丘便与樵女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毁犯了根本淫戒。另一比丘化缘回山,见樵女还在洞中,于是勃然大怒,举起拳头去赶打樵女,樵女慌乱向洞外奔跑,一不小心,失足从万丈高的悬岩上跌倒下去,顿时粉身碎骨,一命呜呼,而这一比丘当下就犯了根本杀戒。由于一犯淫戒,一犯杀戒,此二比丘羞耻万分,恐惧怖畏,不敢问佛,而前往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处请求忏悔罪过,但优波离即为其如法解说。这时维摩大士即来到优波离处大声说言: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时二比丘疑悔顿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段经语见于《维摩诘经》)维摩长者即以实相忏悔授与犯戒比丘,所以二位比丘疑悔顿除,既忏除了前业罪愆,还发了菩提大愿。以故《证道歌》云: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由此可见,学人若欲真正忏除罪愆,解冤解结,非得以般若智慧深达法性本空,罪业如幻,既痛改前非,而又永不再作新的罪业不可。
历史上梁武帝的原配郗夫人,因妒嫉怨心逼迫而死,后堕生为蟒蛇,武帝便请以宝志公为首的十位高僧撰集忏法,建立坛场行道,为郗夫人忏罪,后来武帝亲见其夫人身穿官服来谢恩,诉说她已依仗忏悔之力升到天上去了。这种依仗别人的力量来行忏悔,对被忏者来说只能作增上缘,而不能作亲因缘,皆能使造罪者出离三途而上生人天。何况学佛人自己观空遣相,破我法执,深入通达罪业不实,果报如幻,从根本上来忏除业障呢?这种直接从内心深处用般若对治无明,善业对治恶业,净种对治染种,不但完全可以根除前愆,而且还能彻底涤除后过,这种忏罪的方法决然不是其他任何忏罪方法可比。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金刚经》上佛陀曾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受持读诵《金刚经》,实际上就是教人止恶修善,破我法执,以断除业障根本,与本文所说的实相忏悔是完全一致的。如是忏悔,不但根除罪过,免堕恶道,而且还能自度度他,圆成无上佛道,这岂不是因忏罪而得的硕果么?
版权所有:书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