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网

曾国藩: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发布时间:2022-11-13 09:10:52作者:书经网
曾国藩: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这是曾国藩为后世留下的锦囊劝诫,不啻为一句最清醒的醒世格言。紧密结合今天的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具有指导性极强的现实意义。它告诫无数后人:你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清醒的预判——

一直都容易获利的事情你不要做,众人都想争到的位置你不要去。面对事物诱惑的外在表象,你要在心中多打几个问号,保持理性态度和质疑精神,保持清醒与克制:所有人都一窝蜂一股脑竞相追逐的,可能其中就埋伏着失意、失败的陷阱。

有所为有所不为

久利之事勿为。其实说的主要是一种“知止”的明智选择,懂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懂得见好就收、激流勇退。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知足常乐——我们只要恰到好处的幸福。

而且长远来看,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这是世界的普遍法则、客观规律。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永远获利的事情。

如果说,这世界上真的有“久利之事”,那也只会是一种奉献、服务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公德事业、功德大业。

众争之地勿往。众争之地,便也是众矢之地,处于焦点、漩涡中心,自然也便不会风平浪静,甚至遍布雷区险滩,充满明枪暗箭。《论语》中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和这一句是同一个意思。

这两个分句其实互为起承转合,一般来讲,责、权、利总是挂钩成正比的——久利之事常在众争之地,众争之地常生久利之事。

总有人火中取栗

久利之事、众争之地其实常常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但是人性定律决定了,自古火中取栗、飞蛾扑火者层出不穷。

战国时期韩国军事不敌秦国,于是就把秦国的侵占目标之地上党,拱手相让给了赵国。赵国平白无故地得到了这份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正乐颠颠呢,怎料到却因动了秦国垂涎的蛋糕,惹上了战火烧身。秦国大兵压境,发动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秦国灭亡。

中华帝国时代的第一任丞相李斯,在秦始皇驾崩之后,一心想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不惜自甘堕落,与奸佞太监赵高联手合作,矫诏逼死扶苏,擅立胡亥,最终却落得个父子被斩首的悲惨结局。父子一起临刑前李斯对儿子感慨:”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为了长期得到久利之事、众争之地的私心、贪欲和野心,而今竟然连昔日父子俩牵着大黄狗去逮野兔的普通生活、天伦之乐也不能再拥有了。

逆向投资保长盛

不为久利之事,不往众争之地,本质上说的就是人生中的逆向投资法则: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反其道而行之。全球股神巴菲特信奉的股市投资法则便是:众人恐惧我贪婪,众人贪婪我恐惧。中国古代也早就有谈做生意的民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说的都是走一步要多看两步,要有前瞻性、预见力,凡事要看得更深刻、更透彻、更高远,才能保持长久、健康、可持续的立足与发展。

与“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相对的是,我们要何去何从、如何安顿身心、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老子告诉我们: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若水的品德、境界和功业,才是我们应该毕生追求的目标、风范和格局。

曾国藩的家训、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儿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另一个儿子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其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其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人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远离“久利”、“众争”的是非之地,耕读为生,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国藩“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不迎不拒当直面

今天我们理解这句话,应该更多的侧重于一种心态、品德与意志的砥砺操守,而不只是局限在从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的行业选择上来看待。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很多人虽也学国学、读经书、读历史,可惜走火入魔,从古书中读来读去,居然看到的全是假道学、权谋、狡诈和奸猾。

用这样的读书态度来指导人生,只能是处处算计、斤斤计较,这里是禁忌、那里是雷区,导致过于谨小慎微、明哲保身,总想推卸责任,这其实都是偏执地曲解、误解了“有所不为”的真正涵义。

真正勇敢而智慧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多重性、不拘泥、有分寸、灵活应变的:一方面,我们应学会在纷纭世态和众声喧哗里,静心观水流,冷眼看世态,热心过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假如种种原因决定了我们的职业选择,假如时事真的把自己推向了非常位置、非常境地,我们也不要只会一味逃避、推脱而无所事事、枉费机遇。

正确的态度是:要直面现实当下,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保持警醒、自我告诫和不懈修为,奋发向上,全力以赴,克己自制,用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从世事风雨中不断历练自己、淬炼自己,努力活出一个无愧、无悔、积极、圆满的人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念诵

  • 心经解释

版权所有:书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