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网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赏析

发布时间:2023-03-17 06:03:37作者:书经网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赏析 沈佺期《杂诗三首》这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不过诗中还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思想内容也有积极的一面。诗人写的杂诗共有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三首诗体制一样,思想内容的指向性也很一致,可以视作一束无题组诗。

  其一

  落叶惊秋妇,高砧促暝机。

  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

  清镜红埃入,孤灯绿焰微。

  怨啼能至晓,独自懒缝衣。

  其二

  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

  燕来红壁语,莺向绿窗啼。

  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

  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欣赏一:

  诗中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思想内容有积极的一面。诗人写的杂诗共有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三首诗体制一样,思想内容的指向性也很一致,可以视作一束无题组诗。

  诗的首联在主人公未出场之前首先交代背景。“黄龙戍”,在今辽宁开原县北,唐朝曾戍兵于此。“频年”,就是连年,说明战事已不止一年。这两句话既交代了良人从军征戍的历史大背景,也说明了从军的时间之长,地点之远,这就为女主公的思夫作了有力的铺垫,同时也制造了一种氛围,一种厌战情绪溢于言表。

  颔联两句直取核心,正面描写思妇对月怀人。诗人在这里以满腔同情之心写出女主人公深夜难眠,望着天边的一轮明月在痴情地思念自己的丈夫。可是,她又哪知她在闺房里所瞩望的那个月亮也同时高高地悬挂在丈夫军营的上空呢?也许那个同样痴情的心上人,也在同一时刻望着月亮在思念自己的爱妻吧!“汉家营”,以汉代唐,实指唐朝的军营。这两句话,通过对照的写法,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少妇和远戍征夫绵邈难逮的思念之情。笔法活脱,耐人寻味。

  颈联是颔联的进一步生发,同样写夫妻异地的怀念之情,而颔联比较含蓄,主要是写月亮。此联则更加直露,毫不掩饰地写出了少妇的“今春意”正是良人的“昨夜情”。“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谓。这里诗人把“少妇”与“良人”对举,把“意”与“情”对应,写出了夫妻分别之后,岁岁年年,时时刻刻不在思念。读者还会进一步推想在那战争频仍的年代,长期分离的夫妻何止千万!他们不也是日日思念,夜夜伤怀吗?何况战争是残酷的,也许少妇今夜思念的良人,昨日已经战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不是一场更大的悲剧吗?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呢?这就逼出了下面带有结论性的警语:“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旗鼓”,在这里代指军队。“将旗鼓”,就是说希望出现一位智勇双全的良将,带领千军万马,高举战旗,擂响战鼓,向敌军发动最后的进攻。“龙城”本指匈奴人统治的中心,这里泛指敌军阵地,“取龙城”意谓把敌军消灭,将士们凯旋而归。这是少妇的愿望,是征人的愿望,当然也是诗人的最大愿望。战争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当国家安全受到外来侵犯 的时候,又不得已而为之。一味宣传厌战,就可能给国家民族带来厄运,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来犯 的敌人消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用意还是积极健康的。

  欣赏二:

  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

  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是没有出口的话语.于是诗人代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不难理解,双方的心理活动自有内在的关联呼应.因此,诗人采取这种写法既新颖别致,又深契人情.

  第一首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因为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打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或许有江南来的船吧!为什么她要关心江南来的船呢?因为她长久不归的丈夫就在江南的某地.既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第二首借某一事象作为特殊情感的符号.男主人公向来自故乡的客人询问"故乡事",却只问"寒梅"是否已经开花,表层意思是关心故乡早春的情况,实则别有心曲."寒梅著花"藏着深层的情感信息.因为第三首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说"已见寒梅发".联系起来,似乎寒梅花发是一个暗示某种特殊涵义的时间.这个特殊涵义,只有男女主人公双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无从确切探知.你可以解释为夫妇临别叮咛的归期,你也可以说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纪念的紧紧萦系两颗心的往事.但无论怎样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绮窗前"又确乎是一个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绮窗前"一株梅树的环境下发生的.时节正是梅花在雪中绽开的早春.这一细节极大地加深了诗的内蕴.这种写法,在王维之前也有,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难予以确解的某事的象征.

  第三首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评析:

  在诗歌创作上,沈佺期虽善于写作形式华丽、对仗工巧的应制诗,但内容空洞,华而不实,几无可取之处。长期以来为人称道的主要是描摹征戍贬谪和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由于诗人对唐初连年不断的边塞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怀有不满的情绪,一些以征戍闺怨为题材的诗作往往写得真挚感人。《杂诗三首》就是这样的作品。这组诗从思妇与戍卒的角度出发,以征戍闺怨为主旨,意在期盼良将出现一举夺取龙城,结束令人困扰的战争,明显地具有反战情绪,言短意长,含蕴无尽。这组诗构思新颖精巧,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念诵

  • 心经解释

版权所有:书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