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间耽搁了一点,这里对大家表示抱歉。昨天《心经》还是悬谈了,讲了一点,今天我们开始就把昨天的要点重复一下,因为昨天讲的比较散漫,今天我们好把扼要的东西重新再提一提。
第一,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什么叫般若?这是我们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说,般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不同于一般的世间的智慧,所以叫“般若”,把印度的原来的名字保存着,没有翻译,一翻译的话,跟普通的世间的“智慧”混淆了,就不容易区分。实际上我们严格地说,这个“般若”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正的涵义,从最严格的角度说来,它就是诸法的实相,不可言说的、难说难喻的、佛坐在菩提树下证到的那个境界。
“般若”可以分成三个。一是“实相般若”,那就是真正的所谓“般若”就是这个东西。
二是“观照般若”,就是要证到实相的那个智慧。昨天我们也说了,这个智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开始我们学习般若的道理的时候,对空性道理加以研究、抉择,慢慢地产生理解,这个阶段是最初的层次,我们叫“空慧”,解空的智慧,叫“空慧”,一般经上都爱用这个名词,到了真正你功夫深了以后,慢慢地悟入或者是证到那个般若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说这个般若境界,在登地以上或者大彻大悟以后,就证到一部分。好象这个月亮,本来是一点都看不到的,假使月食那样子,全部看不到的,当你证到初地以上的时候,慢慢地月亮透一点光明出来了,小小的圆弧的线出来了,这个圆弧虽然不圆整,但是它的光明当体就是全个月亮的光明是一样的,一味的“空性”,而开始我们接触到或者悟到、证到这个的时候,这个空慧,它的层次升高了,那个时候叫般若。所以说般若,我们一般说的般若智慧,就是说在观照般若从开始研究一直到证道,这个层次都可以叫般若,但是严格地分,初习“空慧”,证到时候就是般若。那么圆满的证到了一直到成佛的阶段的时候,又改了名字了,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叫“萨婆若”。这个在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就是“萨婆若”,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无上正等菩提。这个就是说观照般若有这么三个层次,它就是能够证到实相般若的那个智慧。
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它就是说的佛的教理,三藏十二部经,当时佛四十九年说法,没有文字,所以这个文字般若不一定指我们写在书上的这个文字,只要是佛的教理,通过佛的音声或者其他的方式,像迦叶尊者,佛在灵鹫山拈花微笑,这个动作也是文字般若,迦叶尊者当下领会,就微笑,把佛的意思悟到了,这就是禅宗的初祖了,那么这也叫文字般若。所以我们说文字般若,不单是写的文字,或者是当时佛在世以音声为体,同时禅宗所用的咳嗽、棒喝、竖拳等等,都是文字的一类。我们要通达般若,要证到般若,离开文字般若是不可能的,我们下手就是要从文字般若下手。我们这里说“闻思修”,我们学佛的次第,……(5:13录音阙失)声闻弟子,所以声闻不一定是二乘,凡是听过佛说法的都叫声闻,这在《法华经》里有这个发挥。
这个文字般若,她的体就是音声(语言)或者文字,我们要真正证到般若,非从这个文字般若下手不可。开始就是听佛的教言,我们耳朵听了,听的时候我们要有慧,这又分四个。
一个是“俱生慧”,我们有生以来,有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叫俱生慧。
听了佛的教言,感到这个很好,愿意接受,这是生得慧,当佛的教听下去之后,产生了一个概念,在我们脑筋里了,产生一个影响了,这个影响就是所谓“闻慧”,从闻佛的法而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那么闻慧,我们不能以此为足。有的人,修行了,讲经天天来(解放以前讲经的地方很多),每一次必到,那么他回去呢,也念经——这都是属于闻慧的范围,但是他念好了也好,他听过了也好,从来不把书打开来研究研究、思考思考,这个恐怕没有用,那就是说,教是佛的教,人还是我的人,两个不成关系,这样停留于闻慧,对自己不生关系,这个作用不大的。
闻慧之后一定要进入“思慧”。思慧就是把自己的思维跟了佛的教言互相地去配合起来,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这个阶段是思慧。就是说把佛的教言跟自己思想结合起来了,把佛教的人生观、所说的方针、准则都自己接受下来,依之而行,这是思慧的阶段。这个已经对我们产生初步的作用了,但是这个作用大不大?不太大,因为在看书的时候,或者是听讲的时候感到“喔,这个好,我也该这么做”,但是碰到其他的场合,或者做生意去了,或者做旁的事情去了,这么一下子呢,都忘完了。
这个就是说思慧阶段固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巩固,那么怎么样?要经过“修慧”。
这个修慧,严格地说,要定中把这个智慧锻炼、坚固下来,这是修慧。所以说一般的“我修行、我怎么怎么……”,你还没有得定呢,你这个“修行”还不是真的修,真的修(闻思修的修)是得了定以后、入了禅定了,入了禅定以后的修才是真的叫修。但是我们闻思也在实修的前阶段,也可以说是修的加行,那么这个修的名字也可以引申出来,把闻思也说是在修行。假使我们现在听经,回去是诵经,也叫修行,但是这个只是泛泛的修行,不是严格的修行,真正严格的是得了定以后。
那么修慧得到了,该是巩固了吧?还不够,从生得慧产生闻慧、产生思慧、产生修慧,这个修慧还要提高。因为我们凡夫的智慧、凡夫的思想,都是有漏的,无始以来都是在有漏里边打滚的。什么叫有漏?有烦恼的,烦恼随增的。什么叫随增?烦恼可以增长的,就是可以增长烦恼的,这些东西就是有漏法。我们无始以来从来没有得到无漏法,得了无漏法就是见了道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么即使你从闻、思、修这个阶段步步上升了,还停留在有漏的范围里边,这个还不究竟的,因为有漏法感的果是有漏的果,还在三界里边。那么这个思慧、修慧,我们接触佛的教典,这个思慧呢,因为佛的教也是无漏的等流,从佛的无漏心流出来的,我们把佛的教典纳到心中闻思修,经过定火的锻炼,慢慢地就会产生一个奇迹,什么奇迹?从有漏的产生第一个无漏的,无漏法。这个无漏法,我们做老众生从无始以来思想里起无漏道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是划时代的,对我们这个有情来说,这个无漏法的出现就是划时代的、最紧要的一个关键。那就是说无漏法出来了,没有烦恼的法出来了,就是见道了,也就是禅宗的大彻大悟。
我们现在一般修行的人,这一辈子要求即身成佛,谈何容易!当然密法里边有即身成佛的方法,那不过是对那些真正善根深厚、修行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他画龙点睛一样的,把这个“眼睛”一点,这个“龙”就飞起来了。但是我们“龙”的身体根本还没有画起来,你点它一百个眼睛它也飞不起来的。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的要求:在这一辈子修行,希望见道!这个是我们海公上师在五台山的时候再再鼓励我们的:“你们现在修行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要向往的就是见道(也就是禅宗的开悟)。”那么这个也不是很简单的,前面的加行很多,但是这个对我们有情来说是最迫切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见道的时候无漏法产生了,以前有漏的、从来是充满有漏的阶段已经被你切开来了,以后慢慢无漏法增长,增长圆满的时候就成佛、成阿罗汉了,这是重大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修行,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一个“智慧”,我们佛教,“佛陀”就是觉,什么叫觉?有智慧的。没有智慧“觉”不了。所以说我们佛教由佛的称号、佛教的名号,都谈到对觉的重视,那么真正我们的修行也就在觉上,从开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最后证到实相般若,都是智慧的问题。一些人说佛教是迷信,那是大大的冤枉!我们靠的就是智慧,哪里什么迷呢?所有迷的东西我们都要去掉的,佛教绝对是理智的。当然,我们要开悟,要积集资粮,就是要多闻、多思维,还要严谨地持戒,如法修行,亲近善士,积集福德资粮、忏悔业障,在这些基础之下,我们的闻思修慧才能慢慢地增长,我们的无漏慧也能够生起来。如果我们只是但求知解,不下功夫、不用持戒的功夫,也不积集资粮,也不忏悔业障,那么你这个慧即使有一些收获,就是狂慧,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
所以说我们很痛心的看到,现在办的佛学院,片面地传授知识,也讲了很多的经论,很多是很有价值的,什么大乘论的,成唯识论、中观论……三论,讲了很多,这个是很高的东西了,但是他们着眼于把知识知道了,嘴里会说、笔里会写就完了,什么戒啊,持戒什么东西的,什么积集资粮、忏悔业障,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相干的。最近海外来了两个比丘,他们在XM住了一段时间,看到那边的学僧呢,就大大地摇头:“这样子怎么能出人才啊?”这个我们感到……。我在厦门也教过书,我为什么出来的?就是对他们的教学方式不满意。后来莆田福建省办的佛学院请我去,我也去了,那个地方因为什么呢?莆田(广化寺)的住持是圆拙老法师,圆拙老法师是弘一大师的弟子,是持律的、讲戒的,这个地方道风很好的。我听到这样子就去了。去了之后,开头好象还比较活跃,慢慢地里边的矛盾又发现了,也不理想,在这个情况之下,培养学僧,感到还是希望不太大的。后来又辗转地跑到四川BG——我们汉地是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古代很有名的禅宗的一个大丛林,这个地方办校,要我去办,我说试试看,就去办起来了。办了之后,更不如意,那就是靠自己了,只好自己走自己的道路了。这是回来的目的。这样子,我现在是着手于自己另外创办,那个困难很多。跑到温州搞了一年多,一无所得,那么还是不灰心了,我还要干,因为我感到我们佛教的命脉就在僧伽。
经常有居士来问,我也经常说这个话,三宝弟子,我们皈依三宝的,三宝是一个总合体,佛、法、僧缺一不可,破坏一个,那就三个全部破坏了。而现在末法时期,正因为我们的佛教不兴,就是说的僧人培养不力,有的人就看不起僧宝——“噢!我皈依佛,无上的智慧,佛陀,两足尊,这是我五体投地的;皈依法,佛说的十二部经,那个是解脱生死的一个宝,这个啊,可贵的,我也是皈依的;僧?哈哈,现在的我看到的僧还不如我……”,他就摇头了。这个样子是不是在弘扬佛法呢?这样的居士很多,我在温州就看到很多,我去的时候还有几个,更大的、很有名的,他们还一样的出来弘法,在讲经。这样子能不能把佛教兴起来?不行的。三宝里边缺了一个,跟香炉一样的,三个腿少了一个要翻的,佛、法、僧是整个有机体,不能分割的,你把它分割来了,那整个的佛教就破坏了。
我们说佛已经灭度了,我们看到的就是佛像,泥塑石雕的;法宝,佛的梵音我们听不到了,看到的就是那些藏经,那些书,这个它自己不会说话,你假使没有文化,或者没有一定的教理基础,那即使看到它,也起不了作用的。我们在厦门的时候,有人就说这个口号,他说佛教经典都是古文写的(当然了,过去翻译的嘛,都是古代翻的),只要把古文学通了,那一通百通,那个佛教三藏十二部都会精通了。这个谬论!那么很多人就拼命地钻研古文。我就看到有一个学僧,他……,我是不大讃成的,我们佛教是以内学为主,这个文字我们是需要,只是个工具,不是我们的目的。只能是于大乘的菩萨戒的范围,二分学内一分学外是最多了,不能超过的,所以我们设定的课程,百分之七十是佛教,百分之三十才是世间的一些学问。但这些人却是一个偏见,整天的背书,看见我来了,就躲在角落……,甚至于有一位在晚上在睡觉的被盖里边点了手电来背唐诗,他想,唐诗三百首,背熟了之后,“不会作诗也会吟”了,那时候做一个“诗人”,很高超的了——佛教是要出离啊,不是叫你做诗人呀。你要做文学家,你进文学院去念书好了,不要冤枉地跑到佛学院里来,我们佛学院是培养僧才的,不是培养文学家。
这个不但是海公上师如此教诫,就是以前的藕益大师、莲池大师也再再诃责。根据佛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最多是为了弘法的关系,二分学内一分学外,这是已经学得相当的水平、自己自修已经稳定了,才这么做的;才来的学僧呢,只能专门五年学戒,五年里边专精学戒,其它的都可以放下。我们在清凉桥就是这样干的!
现在的学僧,连戒本都不讲的,为什么原因啊?戒本是比丘戒,在学僧里边,沙弥、比丘都有,甚至于旁听的居士也有,那你怎么讲呢?不能讲。不能讲,那些学僧就是糊里糊涂的,二百五十条,什么都不知道,那是多危险的事情!这样子戒律不讲究,你要想把三论宗什么的要通这个空性,困难啊。你将来能够有一点悟,这个不是真的开悟,这是狂慧,会入邪道去的,这个不好。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正知正见,从戒定慧依着次第进去,离开戒,慧是不稳固的、狂的,我们一定要从戒下手。(录入者按:此上三段系上师讲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个人经历)
所以说我们学般若,并不是说就只是眼睛朝着“般若”看。龙树菩萨有那句话:“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就是说先要把缘起的那些教理搞清楚了,然后涅槃的法空的智慧才能出来,离开了缘起的戒定慧的那些教法,直接地想得到涅槃智,那是缘木求鱼,得不到的!所以说佛在经典上、菩萨的论典上都明明白白地给我们指了道路了,而我们偏偏末法的众生把戒定慧抛开,专门钻一本书,想般若就现出来了——那是做不到的,般若一定要从戒定慧下手!我们老老实实地念佛,老老实实地修行,不要说旁的,就仅仅是拜经,拜出智慧来的人也不少;参禅,真正有名字在的、开了悟的,过去也很多。
我记得,谛闲大师大家知道了,天台宗的一位大师,他那个时候,在一个寺庙,有一个香灯师,叫什么名字呢?叫持律(持戒的持,戒律的律),持律师,这个人很笨,过去的善根不厚,比较愚痴的,因为他愚痴,他是香灯师,人家就开玩笑了,有人就跟他说:“哎呀,天气暖了,夏天了,又有大太阳来了,你看人家都晒被子、晒衣服,你是香灯师,你的香腊该去晒一晒啦!”“嗨,不错啊,我该晒一晒了。”他把香晒了不算,把那些腊全部搬出来大太阳下晒起来,结果下午去收,香倒还蛮好的,不过有点弯就完了,腊呢,不行了,都躺下来了,收也不好收了,基本上坏了,不能点了。那么这样子他这个香灯师有责任的了,维那师来了:“你怎么搞的啊?”他一本正经地说:“我是好心啊,天气热了,大家都在晒东西,我也想把它晒一晒……。”维那师听了,唉呀,本来要诃责他的,想一想算了吧,他这个人这么愚痴,你给他讲道理也讲不清楚的,干脆让他走就完了,就很客气地跟他说:“喔,你这个很发心,那么你这么智慧很大,你在这里做香灯师呢,这个地位太小了,委屈你了。我看你……,南方观宗寺,谛闲大师在讲经、培养法师,你智慧这么大,你可以去参学参学,跟他去学吧。”这个话实际是叫他迁单,客气一点了,你去修学嘛,你好走了。这个持律师,他以为是真的了,“对呀,你鼓励我去学习,太好了”,他给维那师磕了三个头,“对对对,我马上要参学去了。”这样子背起包裹来就到观宗寺挂单。挂单了之后,那里的知客师也看他笨头笨脑的,就派他去行堂,这个最粗的活,很大的桶子,很重,桌面去给他们舀汤舀菜的,他不在乎,他说只要有法学,再苦我也干!这样子天天行堂。后来谛闲老法师看到他这么样的发心,问他:“你来干什么啦?”他说:“我来学法师呀。”“你以前学过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学过。”“你文字怎么样?”“文法也不好。”谛闲法师慈悲,就说好,你想学法师,这个志愿很大,你好好地拜经,每天晚上诚心诚意地拜经,一方面我说的东西你也听。这个人虽然是笨,却是信心具足。昨天我们说的,一个人修行,第一信心要具足,哪怕就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的大愿,对释迦牟尼佛说的教导,一定要相信。那么他对谛闲法师非常崇拜了,他很相信,每天晚上在殿上拜经,拜到深夜,同时于讲经时非常专心听,慢慢慢慢这样子,就这么拜啊,拜出智慧来了,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这样子做的方式好象是有点呆,但是因为他的信心好,专诚,也开智慧了。当然了,一方面谛闲老法师的教诫,他听了,同时自己的心这样的诚恳,慢慢地护法菩萨加持,过去善根发现了,智慧开了。后来他怎么样呢?谛闲法师讲经,有的时候害病了,或者有事了,他可以代做,作到这个情况了。以前开玩笑叫他去学法的那个维那师曾说:“你好好学法,将来你做了法师呢,我给你敲引罄作维那。”这是讥笑他的话,实际上他是开个玩笑,但是这个持律师果然成了大法师了,果然能讲经,那个维那师只好老老实实给他打引罄,两方面的愿都满了,这个很可贵。
有的人说,我文化不好,智慧不大……,我们说真正地要学法,你只要像持律师那样用功,慢慢地也会开智慧,就怕我们的心不专,三心二意的。这部经学不好,调一部学;这个老师讲的不能适合我的意,另外去找一个,这样子呢,你时间耽搁了,也得不到好处。
我们这里说闻慧,闻慧是要下功夫的。我们假使学经论多一点的呢,到处可以见到一样的话——在佛学院我经常讲《俱舍》,《俱舍论》里边一开头的序颂就有那个话:“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什么意思啊?它是说你离开了般若抉择这个智慧,一定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断除烦恼的,就是断除烦恼,一定要把智慧磨炼出来。那么烦恼到底有什么坏处,要断掉它呢?我不学智慧,也不断烦恼,行不行呢?“由惑世间漂有海”,我们世间上在这个三有大海里边漂游,在三恶趣里边受苦,都是烦恼的关系,所以说你真正要除惑,或者是要了生死,或者要度众生,非把烦恼断掉不可。那么要断烦恼,用什么办法呢?除了研究般若,研究智慧,没有第二个办法了,那就逼着我们非研究这个智慧不可,“因此传佛说对法”,所以我这里要讲《俱舍论》了。《俱舍论》的目的就是智慧,所以这《俱舍论》在西藏、印度有一个譬号,叫聪明论,学了这本书,人会聪明起来,为什么?讲的道理都是佛教的道理,把整个世界宇宙一切都讲完了,成佛的方法也给你讲了,修行的方法也在了,这个你学了,结果什么都知道了,怎么不聪明呢?所以叫聪明论。
那么我们学法,正规的就是要按照这个道路走,从文字般若下功夫,修智慧,观照,然后是最后圆满(实相)般若。假使我们差一点的,或者文化差的,怎么办呢?还是有路的,就持律师那条路,专精地拜经也好、念佛也好、诵经也好,也会开悟,只要你过去有善根的,你心一境性的时候,再三宝的加持,也会开闻思智慧。这个智慧,我们要声明,是你过去种了般若种子的,如果你过去没有种下般若的种子,也没有闻、也没有去思的话,那么你现在再怎么专心,不会现出来。这个种子什么时候下?就在你们听经,就在下种子!你们在听经,不管你懂不懂,种子是下去了。我们吃饭一样的,你吃什么饭,里面有多少维他命、有多少卡路里热量,吃下去对人哪一部分有滋养的?不懂。等于农民乡村里的,你吃什么东西……,他吃下去就完了,吃下去身体就胖起来了,力气也来了,什么地方的作用都来了,虽然不知道,还会起作用的。这个就是我们念经一样的,只要你专心致志地念,你过去的善根有,那么你到了专一的时候也会产生小小的开悟的记录,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听不懂,马马虎虎、倒听不听的,或者倒来不来甚至于不来了,反正听不懂的。我在温州时就有这些人,也难怪,他们的温州话听不懂我这个普通话的,他们的温州话我也听不懂啊,这个怎么办呢?他们开始听了,看到我嘴在动,嗨,人家在笑话,不晓得在讲啥东西,听了两天,不感兴趣了。那么怎么样呢?像这样子是不是走了(不听了)好啊?我说还是听一下好,为什么原因啊?“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入耳根就会永远成为金刚种子,不烂的,金刚种子进去之后,不烂不坏,总有一天要结这个菩提的果的。所以这个种子下去,就像农民吃饭,不知道饭里面什么营养,什么什么,不懂,吃下去再说,一样起作用。那么你不懂,不懂听下去也好。我们说念咒,很简单的念个咒,比如“阿巴热米达”这么个咒,你听了,什么东西?不懂啦,你好好地念了,作用就来了,这个咒语的作用很大啊。我们说真正学佛到高层次的时候,“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就是一法通一切法,一个法通了,什么都打开了,由这个法你打通的话,其它的智慧都来了。那就是你不懂的东西还会起作用呢,不要轻视了,对这个《般若经》“唉呀,听不懂”,听不懂,有作用!种子下去了,将来你总有一天或者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会产生这个般若的智慧。当然我们说离不开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把昨天的这个三种般若重复了一道。下面我们讲一讲般若的义。
般 若 深 义
“般若”是印度话,为什么我们不翻为“智慧”或者“实相”呢?我们说既然严格地说意思是“实相”,或者是一般的通常的观照起作用的时候叫“智慧”,为什么不翻?古代的翻译,有一定的规矩的,在对这个梵文的名字翻到中文来,一般是不翻过来了,用意译翻过来,但是有五种情况不翻,就是保持原名。(注1)
哪五种呢?第一种,“多义故不翻”,这个字,梵文这个字意思很多,你如果翻到中文来了,只有一个意思了,其他的意思都不见了,因为要保存它原来的整个的原义,干脆就不翻。举个例子,佛的十号里边,“薄伽梵”这一个词(一般翻“世尊”,有的就翻“佛”),不翻!为什么不翻呢?一翻“世尊”——“薄伽梵”有六个意思,如果翻作“世尊”,前面五个意思(吉祥、自在、名称……)都没有了,所以干脆就不翻。这是翻译里边的一些规则。(注2)
第二种,“秘密故不翻”,就是说一些咒,它含的意思很秘密的,咒语都不翻的。我们《心经》讲到后来,“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什么意思啊?一般就不翻了,你去念好了,念了自然有感应。这个叫秘密不翻。那么是不是一定不能讲?也能讲一讲,简单的可以讲一下,但是打开来讲,一般是不讲,因为这是秘密的,不打开。
第三种,“尊重不翻”,这个字,我们尊重它的意思,很高超,不翻。如说“般若”,般若的意思,它的严格的意思是“实相”,一切法的最高的法,就是佛成道的时候得到的那个最高的法,就是“般若”。那么如果你翻过来,翻一个“智慧”,就显不出这个正规的意义了,干脆就不翻,就直接用“般若”。那么这里就是说,既然说“实相”是“般若”,那么观照呢,因为这个智慧能够证到“实相”,能够圆满“实相”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它是因,“般若”是果,因立果名,在因上安果的名字,证到这个般若的智慧,也叫般若,乃至开始最初层次的解空的那个空慧,也因为它是因,将来能够感到这个无上的般若的果,也是因立果名,从因上把果的名字安上去,也叫它般若。所以这个“般若”虽然用得很广泛,实际上最严格的意思就是最高无上的般若这个法——实相,这是很正规的,不翻;翻了之后,成了个“智慧”,那很平凡了,不见它正规的意义了,所以“尊贵不翻”。
第四种,“顺古故不翻”,古代一向用惯了,那么就不要翻了。比如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经常念得很多了,很熟了,意思也知道了,无上正等正觉,不翻也可以了。所以佛经上……,《阿弥陀经》就有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里边就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保存梵音,没有翻译,因为古代大家从来都用惯了,不翻也知道了,所以就不翻了。
还有一种,“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这个地方没有的东西,在印度是有的,那当然翻不过来了,保持原文了。
这是翻译里边有这么五个规矩,所以“般若”属于第三种,“尊重不翻”。
注1:
五种不翻(名数)唐玄奘立五种不翻之规: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罗尼者。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六义者。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以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也。见名义集序。(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注2:
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翻译名义集》)
下边我们看看,这里讲的什么。因为要讲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般若是很深的东西,我第一天就讲的,真正要理解般若,你现在要下功夫把《俱舍》学通,基本法相学了,然后呢,高一层次的空,就是经部的空要知道;经部空知道之后,要进一步学瑜伽的空;瑜伽的空知道之后,再进一步学中观的空,那纔是达到真正的般若的空。这个层次很多,跳一个层次就不能得到上面的效果,那么是很艰难的。我这里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说我理解了没有?我恐怕也没有理解,我只是就我耳朵里听到的、我们海公上师讲的东西,他讲过《现观庄严论》,这部论是专门讲般若的,他在讲的时候这样说:“这部经你们听了之后,耳根庄严。”你这个耳朵听到这部经,你的耳朵就庄严了。这个庄严不是我们买一个金箍子(耳环)、什么东西来庄严,听过《现观》的耳朵,这是很了不得的,是很庄严的,很珍贵的。那么我这个耳朵也得庄严,听过他经过经,心里边并不怎么了解,就把听过的东西,拿出来、翻出来给大家听听,可能是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的,也可能变了味了,变了味的我负责,这是我的过失,要忏悔的,如果没有变味的、从他口里来的,经过我的口,跟大家结个缘,大家种个般若种子。
般若很深,我们如何去理解?那我们要多讲一些,在真正地讲《般若经》之前,我们还多用一些时间,带名言法相的东西来把这个道理再多多地发挥一下。简单说,般若是认识宇宙最高境界的那个智慧,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zhi(智??)、li (理??待校对39:30)合一,是没有能所的,也不能叫zhi ??,也不能叫li ??,超然的,但是总括来说、从它的这个层次上必须要经过的步骤来说,叫它智慧,能够证到最高真理的智慧,就这么样子来表达。
那么这个最高真理的智慧——般若,它跟那些其他的(世间)智慧有什么高超的地方?这个我们来比较地研究一下。怎么说呢?我们凡夫,有生以来都有两个执着,一个是人执,执着有个“我”,一个是法执,一切法实实在在的、有自性,人、我有自性,我就是我啊,我从生到现在怎么,将来怎么样,你就是你呀,各是各的,有界限的,有的坏的就说灵魂了,每一个人都是这么一个灵魂,这里死了、那里投生,反正这个躯壳是要变的、要烂的,灵魂是不灭的,这是一般耶稣教或者什么教都这样说。而我们说呢,我们是没有这么一个永生的精神的东西,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的,这个就把“我执”否定掉了,很奇怪吧?哪一个哲学、哪一门宗教,他讲了很多道理,可以推翻一些其它的说法,而把自己推翻是没有的。佛教就奇怪的,第一个就否定自己。你说执着有个我啊,什么灵魂或者神我,什么东西的——假的!没有的!空的,本性空的。再一个呢,整个世界宇宙的事事物物,外在的什么东西全部是假的、空的、自性没有的。这个很奇怪了,那么什么东西都没有不是空空洞洞的吗?那还有什么世界?这个道理很深,所以深就深在这里了。
我们这个智慧——也不能叫智慧了,叫知,我们的第六意识、或者前五识观察这个事物,它从有生以来不可避免地就带着这两个缺陷,一是有个我,实实在在的我,一是世间上实实在在的那些东西。这两个东西,所谓我执、有自性,它们里边的涵义,第一个是要辩的,假使我,这是一个我,虽然这个躯壳可以转来转去变换,而本性“我”这个灵魂不变的,独存的,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人家的,都可以单独存在的;再一个就是有实体的。所有自性我们一般用三个含义来表达,一个是不变的,一个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一个是有实在的东西,那么人如此,法也如此。恰恰这个执着是错误的。所以说我们观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带着这个基本的错误的观点来观察的话,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法印的。
我们说前五识是一般的最粗的认识了,我们从认识论来讲问题了,最初是感性认识,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基本的五根的感觉,它看起来是很实在的,是我们的现量,在哲学里这叫直觉,不经过思维的推求的,直接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好象是很准确。但是我们说这个常识的、五根直观的境界,第一我们说不准确,因为带有我执法执,这是天然存在的;另外,还有很多的我们可以发现的、可以看得出来的,比如说这个茶杯,玻璃茶杯,你把筷子放到里边,你眼睛看过去,这个筷子是断的、歪的,但是拿出来还是直的,这个眼睛就靠不住,“是我亲眼目睹的!确确实实的!”——就是靠不住,你亲眼目睹的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举个例了,其他的东西还多啊。一些小孩子经常说的,眼志玉银??44:11(这是一句成语),云知与运(???44:11请上海的朋友来听听,这里好象是用上海话说的),就是说云在跑,好象看到月亮在走路一样,其实这个浮云飞过去了,但是我们眼睛看过去,“喔,月亮在动!”这个天上的、我们亲眼看到的。那到底是月亮在动还是云在动?经过我们的意识的考虑、实验就看出来,月亮没有动,是云在动。过去的天文知识,“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恰恰现在说地球是圆的,天呢,无边,或者是无限,这是一般哲学家、科学家他们安立的。到底这个太空是什么形色?现在哪个都不敢说,只有成了佛、证到三藐三菩提,如实地可以知道。
这些就是说我们的五官靠不住,那么我们的常识也靠不住了,所以你不要说你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那也靠不住!这是一般的常识,感性认识。
那么进一步,理性认识。哲学的、科学的认识,他们依据前五识,经过推理、严格的逻辑把它提炼过的,这些知识,理性认识了,进一步抬高了,好象就是真理了,但是这样的,他的我执法执、执有自性的这个根深蒂固的错误是决定存在的,而他依据的这些科学的知识也好、哲学的知识也好,他的原始依据还是眼耳鼻舌身观察的那些现象,现象里边把它条理化起来,把它里边的规律找出来,就成了科学哲学了。但是我们刚才讲过的,本身这个五根观察就是靠不住的,那么从这里提炼出来的知识也不见得靠得住。这个我们是看得出来的。哲学,古代的哲学到现在都翻了身了,新的哲学出来了,现在再过几十年,又是再新的来了,不断地变的,那就是说这个“真理”没有达到究竟,还不是最高的真理。说得好听是“进步、进化”,说得难听点就是“改变”。那么就是说这个科学哲学也还不是绝对有真理。所以我们说,依我们的六识——有漏的六识来观察问题,绝对不能认识到宇宙的真理。
我们说这个世间上充满了苦,不但是佛教徒承认,就是一些有心肠的知识分子和那些宗教家,他们也感到世间很多苦,所以要求天堂,把大家度上去,到天堂享乐;世间上的哲学家就想了很多的主意很多的学说,如何把这个世间改造成一个幸福的世界,大家都在作这个努力、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因为我们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观察的结果,有的时候不可避免有错误,所以这个东西不会圆满。
有史以来,我们中国的历史有记载的至少两千年以上了,但是到现在我们中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大同世界”,在《礼记》里边早就提出来,我们实行大同世界,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这个弄得好象是有的地方还不如以前了。当然物质文明,我们的享受呢,可以享受,很高了。说一个开玩笑,以前到故宫去游览的人感到故宫皇帝的座位很豪华,我想比现在的席梦思差得远了!那个梆硬的,垫子再好,也不见得那么舒服;还他(皇帝)没有坐过汽车,小轿车没有坐过,电视机没有看过,什么新式的东西……电冰箱也没见过,哎呀,现在老百姓比他福气还好。这个总的来说呢,进化到现在,我们圆满的理想“大同世界”,不是说不能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个话,但是还没有实现,这是事实。那么根据我们佛教的眼光来看,当然喽,你不能实现的!为什么?你观察的工具是有错误的,你的结论当然也不可避免有不正确的地方,以不正确的方法来改造世界,那是当然的,结果是不那么理想的。
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是用般若。般若是什么东西?我们讲过了,般若是智慧,这个智慧,彻底地把这个根、识里边根本的错误——有自性的东西,不变的、独一的、实在的,这个概念推翻了。
这里我们讲一下,现在的辩证法、辩证唯物论,很不简单的,他已经把以前的静止的、独一的这些观念(即形而上学的这个世界观)推翻了,进步到辩证法唯物世界观了,这个是跟佛法很近了,但是经过彻底把这个自性诸行善恶??(49:28待校对)的时候单独的、静止的这样子一个执着有实在的,这一点,一切世间的知识没有办法的,他总认为有这个实在的东西存在,总认为有实在的我的。这个实在性,一切哲学科学是打不破的,他们即使把静止的、独存的这两个概念推翻了,还留一个,那么这个最高的真理还是很难达到,而我们的般若呢,一开腔就是“一切法无自性”,这个就把“自性”押起来??(50:04待校对),从这个里边观察来的东西才是最高的真理。
所以说,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不是说佛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是佛对我有什么什么……,我的祖母是信佛的,我的什么是什么的,中国佛教是我们中国的,印度佛教是印度的——并不是有什么感情的问题,而是说是最高,佛的真理是最高的,我们信佛、信法、信僧。真理是最高的,佛是能说这个最高真理的人,僧就是能依这个最高真理修行的人,我们怎么不皈依呢?我们不皈依他皈依什么?那不是自己开玩笑了吗?好的不学,却找坏的学,没有那么笨的人嘛。
所以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这个高度来看呢,我们是坚定不移,不能随便转变了。我们说般若的可贵就在于此。
错误的根源——我执与法执
下边我们就谈一谈这个错误的根源,就是说我执、法执了。我们说人,哪一个人,一生下来——我执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学了一些知识得来的,比如说我是什么喔,我是大梵的、会分身,我是什么什么,这是从一些教义或者哲学里边接受来的,这是分别我执,不是俱生的,生下来小孩是没有的;而俱生我执,一碰他,“哎哟,我痛得很!”这个俱生我执不但是一生下来小孩就有,动物也有,蚊子苍蝇都有。这蚊子很敏感的,一个蚊子在飞,你如果安了心要把它撵起走,你只要心里想一下子,手还没有动,它就跑了,为什么跑啊?它有感觉了,你这个意识的波……,我们说意识还有波,还有个电波,这个意识的波一发射过去,它马上就感觉有人要害它了,赶快飞起跑!它有这个灵敏性。
要把最根本的执我去掉,一定要从我执下手,先把“我”破掉,然后我们能够证入到一部分的真理了,这个我执这一部分的根子就去掉了,而要全部的真理能得到呢,还得要破法执,把法执去掉。法执去掉之后,我们的智慧,一无障碍了,那就是佛的眼睛,通达、洞达一切。
我们修行,很多人就这么说,大乘是破法执的,二乘是破我执的,我执破了,不流转生死了,阿罗汉;法执破了,法空道理知道了,成佛。这个话,历来如此。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佛,一开始是从天台宗下手的,都是这个话。这个话对不对?有对,但还有一点自己要注意的,他们是从大观点来说,或者是从重点的来说,阿罗汉破了我执,法执也破或是不破。实际上我们说好好地研究经律论(当然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这个我声明,我没有那个本领),真正懂文字般若的那些大菩萨,对佛的经好好研究的那些大德们,印度西藏多得很,历来传承不断,宗喀巴大师就是这个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萨亲自指点他的,他怎么说呢?我执跟法执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说可以把我执断掉、法执不动,全部把我执解除就成阿罗汉、而法执动也没动——不可能的!我执跟法执是一定联系的,你要破我执,必定要破法执,你要破法执,才能把我执去掉,如果没有破法执的话,我执是破不了的。这个道理甚深,但是我们经论的依据很多。今天我们是悬谈,不把那些依据提出来,到后边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慢慢地,这部论怎么说,那部论怎么说,可以找一二个出来跟大家见见面,让大家开开眼界。《金刚经》里就有这个话,很多人念《金刚经》都念到的,“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只要你有法执的话,你的我执没有去掉,你还有我人众生寿者的相没有除掉,这《金刚经》大家都念的。这个句里边就是表示法执跟我执是交叉的,是综合在一起的,你说法执没有除掉,我执已经除完了,不可能!“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这么说的。从这一点看,法执跟我执,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化。
声闻行与菩萨度
那么大乘跟二乘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二乘,他的发心,自利为主,他要破他的我执,因为流转生死是我执在作怪了,如果把我除掉了——昨天也讲了的,我们流转生死,如果执着一个我没有破掉的话,你这个生死流转的轮子是停不下来的,你一定要把我执破掉!谁在流转生死?没有——没有的话,你生死当下就了了!所以说禅宗里边“念佛是谁”等等的(话头),就是参这个东西,你本来面目嘛。你参出来之后,你还什么东西流转生死呀?没有了,那当下就是解脱了。但这个东西,我们说要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把法执也断一部分,但是你的目的是只要自己超出三界,所以对自己超出三界有关的法执要断,其它的不相关的可以不断。就是说,声闻阿罗汉断我执,并不是不断法执,但是法执没有断完,就是断有关他流转生死的那一部分就完了,其它众生有关的,他不度了,不相关了,他就全部离去,破了。而菩萨就不一样了,他发的心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首楞严经》),那么一切众生的烦恼业障什么东西的、所有的法执都要断完,因为要断完这个法执,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要证声闻果,最长的是六十劫、最快的大概三劫就可以成声闻阿罗汉,但是成佛必定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时间相比,那简直不可比了。为什么那么长呢?就是要把无量无边的那些法执全部断完。那当然是很费大劲了,要行难行苦行、六度万行,做很多事情,当然时间要长一点。
我们再总结一下,要断我执、断法执。法执,声闻缘觉也要断,但是他断的不究竟,就是断一部分(跟他了生死有关的),我执当然要断了;而菩萨呢,要成佛,不但我执要断,要把法执断完。二者的差别,一个是圆满地断除法执,一个是没有圆满地断除法执,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差别。
另外,菩萨戒就是规定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我们受别解脱戒,你只要安稳守持、什么坏事不做就可以了,那你是持戒清净。菩萨戒就不是这样了,这个事情不该做的你做了,犯戒;那个事情该做的你不做,又犯了一个戒,那你一天坐在那里不动——有的人就说:“哎,我决定念阿弥陀佛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要干。”你就在犯菩萨戒了!你要么不受菩萨戒还可以,你如果受了菩萨戒,你就犯菩萨戒了。菩萨戒里边,看到病人,你不去照顾他(她),犯戒。这个很多啊,以后有机会我们讲一下,当然不是讲菩萨戒了,有关的,讲一下。简单讲,你对父母不孝顺,看到有出家常住的事情不发心,或者你们什么团体里边只顾自己不顾人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态度是不行的,你这个菩萨戒犯的不知多少了,要堕落的。所以说菩萨戒不是好持的。我们说,要持菩萨戒,还得衡量衡量,我够不够这个资格、有没有能力受?当然,我们发心要受,但是受的时候,要考量一下,自己能力还不足的,慢慢培养了再受,受了之后就不是开玩笑了,犯了就是犯了,要堕落的。
那么这里也是鼓励大家,在什么团体里边,在什么家庭里边,在什么场合之下,只要对人家有利益的事情,多少要做一点,不要图安逸。实际上你自己专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话,你什么事也不想干,你到底一路都在念阿弥陀佛呢?恐怕不见得,偷懒罢了。就是这个懒,懒就是懈怠呀,懈怠的话,你不精进,这个波罗蜜多里边就不对头了,何况你出发点还是自私呢!所以我们说自己要衡量自己。我们这是讲经,不是骂人啊。有的人听了,生气了:他昨天骂了我一顿,今天又骂我一顿,等下还要骂什么,不要来啦,我不要听了……。我们是提高自己,我们要修行、长净,要净化自己身口意,如果我不把“镜子”(法镜)给你们照一下,你们怎么知道自己好不好呢?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很丑的老太婆,她去照相馆照相,她说:你给我拍得好一点哦。拍出来了,不满意。又到另一个照相馆去,最好的照相馆:你拍好一点哦。拍出来又不满意。怎么办呢?后来碰到一位摄相师,他就很幽默地说:哎呀,这要怪你自己的脸啊,不是我的照相机可以改变你的面貌的。
那就是说我们自己要观照自己,到底我们修行——有的是皈依、学佛几十年了,有的才来,毕竟我们在信佛、皈依之后,要有所进步嘛,不要老是在这个是非头里站着,老资格都有了,烦恼倒蛮重的,说是修行,给人家看的,“你看佛教徒,几十年的修持,怎么没有个成绩呢?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人。”那就惭愧了。我们是为了佛教在世间上弘扬光大,我们本身就有责任。
你说是菩萨,在受菩萨戒的时候问:“你是菩萨否?”“是菩萨!”这个话你答应了,你菩萨道就要拿出来了,那么自己受苦一点,艰苦一点,委屈一点,没有问题嘛。这个“我”本来是空的,你委屈委屈,打也好、骂也好……,弥勒菩萨就是嘛,口痰吐到我脸上,让它自己干,我不去擦它。这个精神我们要学习一下。为什么我们一进山门,这个弥勒菩萨就塑起来了?一进山门就好好修行了,我们凡夫烦恼太重了,学佛就是要对照自己,把自己烦恼消灭,时时刻刻要想办法把自己提高。
我们修行不要跟人家比,这一点要首先说明的。在温州,有一次我教了一些人“金刚萨埵忏悔法”,其中有两个人修得有点成绩,有一个是做会计的,他的嫂子(他哥哥的女人)是做医生的,她就说很不安逸(她修密法已经很久了),她说:“他有感应了,有成绩了,我怎么搞了那么久,一点影响也没有呢?我怎么办啊?”起烦恼,到我这里来诉苦。我说你不要跟人家比嘛,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你跟他比,你怎么比呢?各人各了自己的,修行是了自己的事情,人家——尤其是菩萨示现的,你怎么跟他比呢?所以所不要跟人家比。跟人家比的话,你恐怕会气死了都没有用的,人家比你高的就是高的了。有的人很年轻,也不是很怎么样子的用功,但是他有神通广大,我们这么几十年了,天天念了那么多,修了那么多,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呢?不要跟人家比!各人各的善根,我们自己有善根的,一修就灵;没有善根的,不耐烦,就修不下去。只要这个方法是对的,走下去就是了,佛不会骗我们的,我们的祖师也不会骗我们的。
以上就是智敏上师心经讲记的一部分了,其实我们修行心经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法师的讲解,这些讲解是能够让我们知道心经的意思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修行,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以上只是作者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版权所有:书经网